众口铄金

拼音 zhòng kǒu shuò jīn语法 主谓式
繁体 衆口鑠金五笔
  • 成语解释:

    大家都说同样的话,其力量足以能熔化金属。 形容舆论力量的强大。《国语·周语下》:“众心成城,众口铄金。” 后也指人多口杂,能混淆是非。铄(shuò):熔化。

  • 出自:

    《国语·周语下》:“众心成城;众口铄金。”

  • 近义词:

    谗口铄金,积毁销骨,三告投杼,聚蚊成雷,三人成虎,人言可畏,三人市虎

  • 反义词:

    交口称赞

  • 与『众口铄金』字的名字:

    叁金 博金 博众 南铄 卓金 卓铄 华铄 全铄 傲铄 健铄 仲铄 仪金 仔金 亿众 众达 众兴 众霸 众耀 众翔 众筹 众航 众齐 众联 众裕 众生 众盛 众盈 众锐 众钦 众禾 众腾 众胜 众朋 众瑞 众泰 众攀 众承 众福 众暄 众智 众晟 众昕 众森 众烨 众辉 众禹 众恒 众尚 众圆 众坤

  • 详细解释:

    【众口铄金】是什么意思(来源:成语词典版)

    释义

    众口所毁,虽金石犹可销。比喻众口同声,往往积非成是。语出《国语.周语下》。△「众志成城」

    典源

    《国语.周语下》二十四年.锺1>成,伶人告和。王谓伶州鸠曰:「锺果和矣。」对曰:「未可知也。」王曰:「何故?」对曰:「上作器,民备乐2>之,则为和。今财亡民罢3>,莫不怨恨,臣不知其和也。且民所曹4>好,鲜5>其不济也。其所曹恶,鲜其不废也。故谚曰:『众心成城6>,众口铄金7>。』三年之中,而害金8>再兴焉,惧一之废也。」王曰:「尔老耄矣!何知?」二十五年,王崩,锺不和。

    〔注解〕

    (1) 锺:通「钟」。

    (2) 乐:赞成。

    (3) 财亡民罢:浪费金钱,又使民众劳苦不堪。罢,通「疲」,劳累。

    (4) 曹:群众。

    (5) 鲜:音ㄒ│ㄢˇ,很少的意思。

    (6) 众心成城:众人同心,力量坚固如城。见「众志成城」。

    (7) 铄金:熔化金属。铄,熔化。

    (8) 害金:害民之金,此处指所铸之钟。

    典故说明

    据《国语.周语下》载,春秋末年,周景王打算要铸造一口极大的钟。单穆公和乐师州鸠知道了这件事,便劝阻景王打消念头。他们认为:那么大的钟虽然少见,但是声音不一定和谐好听,若因此劳民伤财,造成人民的痛苦,更是没有必要。然而景王并没有采纳他们的意见,仍然执意铸钟。隔年,大钟铸成了,平日惯于献媚的乐工们,纷纷向景王赞美大钟的声音非常和谐、好听。景王十分高兴,就找来当初反对铸钟的乐师州鸠,对他夸耀的说:「看吧!钟声果然很好听,你的顾虑是多余的。」州鸠对于景王的无知和自夸十分不以为然,就回答说:「大王铸造大钟,如果人民都十分赞成,那才叫和谐。如今劳民伤财,人民都对大王十分怨恨,这种情形怎么能叫做和谐呢?而且人民所赞同的,很少有不成功的;人民所厌恶的,很少有不失败的。这就是俗话所说:『众心成城,众口铄金』的道理啊!」但是景王不接纳州鸠的劝谏,反而认为他已经年老了,什么都不知道。隔年,周景王驾崩,之后再也没有人说大钟的声音好听。后来「众口铄金」这句成语就从这里演变而出,用来比喻众口同声,往往积非成是。而在汉朝应劭所着的《风俗通义》逸文中,另有一个关于「众口铄金」的故事,内容是这样的:有一个商人拿了一块纯金求售,可是所有的客人都说这块金子不纯,商人为了证明金子是纯的,就把金子放到火里锻烧,因为「真金不怕火链」,来证明他所卖的金子的确是纯金。

    书证

    01.《国语.周语下》:「故谚曰:『众心成城,众口铄金。』」(源)

    02.《邓析子.转辞》:「古人有言,众口铄金,三人成虎,不可不察也。」

    03.汉.刘向《新序.卷三.杂事》:「夫以孔、墨之辩,而不能自免。何则?众口铄金,积毁销骨。」

    04.《三国志.卷二四.魏书.韩崔高孙王传.孙礼》:「窃闻众口铄金,浮石沈木,三人成市虎,慈母投其杼。」

    05.《隋书.卷二.高祖纪下》:「盖同德之风难嗣,离德之轨易追,则任者不休,休者不任,则众口铄金,戮辱之祸不测。」

    06.明.姜南《投瓮随笔.逐臣表语》:「昔日位居黄合,众口铄金;此时身谢朱崖,蔓草萦骨,亦可哀也。」\\u001a"

    词典附录

    修订本参考资料:众口所毁,虽金石犹可销。语出国语˙周语下:众心成城,众口铄金。引申为众口同声,往往积非成是。如:我们不怕事情有多复杂,只怕真相未白之前大家众口铄金,积非成是,到时候就麻烦了。亦作群口铄金。

    【众口铄金】 是什么意思(来源:辞典修订版)

    众口所毁,虽金石犹可销。语出《国语.周语下》:「众心成城,众口铄金。」引申为众口同声,往往积非成是。如:「我们不怕事情有多复杂,只怕真相未白之前大家众口铄金,积非成是,到时候就麻烦了。」也作「群口铄金」。

    【众口铄金】 是什么意思(来源:辞典简编版)

    铄,销熔。众口铄金本指众人说法一致,其力量足以销熔金石。后引申指人多口杂,足以混淆是非。语出《国语.周语下》。

    【造句】我们不怕事情繁杂,只怕真相未白之前大家众口铄金积非成是,到时候就麻烦了。

    【众口铄金】是什么意思(来源:教育Wiki编版)

    1.出处

    《国语.周语下》:『众心成城,众口铄金。』

    2.语译

    比喻众口一词可以混淆是非。形容舆论力量大,连金属都能熔化。形容舆论力量极大,可以颠倒黑白,混淆是非。 

    3.故事内容

    春秋末年,周景王打算要铸造一口极大的钟。单穆公和乐师州鸠知道了这件事,便劝阻景王打消念头。他们认为那么大的钟虽然少见,但是声音不一定和谐好听,若因此劳民伤财,造成人民的痛苦,更是没有必要。然而周景王并没有采纳他们的意见,仍然执意铸钟。隔年,大钟铸成了,平日惯于献媚的乐工们,纷纷向景王赞美大钟的声音非常和谐、好听。景王十分高兴,就找来当初反对铸钟的乐师州鸠,对他夸耀的说:「看吧!钟声果然很好听,你的顾虑是多余的。」州鸠对于景王的无知和自夸十分不以为然,就回答说:「大王铸造大钟,如果人民都十分赞成,那才叫和谐。如今劳民伤财,人民都对大王十分怨恨,这种情形怎么能叫做和谐呢?而且人民所赞同的,很少有不成功的;人民所厌恶的,很少有不失败的。这就是俗话所说:『众心成城,众口铄金』的道理啊!」但是景王不接纳州鸠的劝谏,反而认为他已经年老了,什么都不知道。隔年,周景王驾崩,之后再也没有人说大钟的声音好听。

    4.近义、反义词近义词

    一里挠椎、曾参杀人、众议成林、三人成虎、以讹传讹、道听涂说。

    反义词

    眼见为实。

    5.造句

    你已被渲染成无恶不做的大坏蛋,显示出众口铄金的可怕!

智能起名
back_top