势均力敌

拼音 shì jūn lì dí语法 联合式
繁体 勢均力敵五笔 RFLT
  • 成语解释:

    也说力敌势均。 双方势力相当,不分高下。《南史·刘穆之传》:“力敌势均,终相吞咀(jǔ)。” 敌:力量相当。

  • 出自:

    《南史·刘穆之传》:“力敌势均,终相吞咀。”

  • 近义词:

    不分胜负,各有千秋,工力悉敌,棋逢对手,将遇良才,棋逢敌手,八两半斤,势钧力敌,无与伦比,不相上下,相持不下,平分秋色,半斤八两,并驾齐驱,旗鼓相当

  • 反义词:

    众寡悬殊,天差地别,不足齿数,强弱悬殊,寡不敌众,众寡不敌,敌众我寡

  • 与『势均力敌』字的名字:

    千力 偌均 倍均 俣均 俏力 佳均 仪均 勋均 势钧 势然 势恒 势尧 势沿 势峰 劲力 凯势 郁均 压力 丛力 业力 栎均 玥均 雯均 涵均 菲力 致均 舒均 竣力 镜均 银力 棣均 骐均 帅均 乾力 乾均 鼎力 雅均 鑫力 霖均 雷力 静均 靖均 醒均 紫均 羽力 羽均 聆均 玺力 裕力 睿均

  • 详细解释:

    【势均力敌】是什么意思(来源:成语词典版)

    释义

    「势均力敌」之「均」,典源作「钧」。「钧」通「均」。指双方力量情势相当,不分上下。#语本《逸周书.卷八.史记解》。△「智均力敌」、「旗鼓相当」

    典源

    #《逸周书.卷八.史记解》1>久空重位者危:昔有共工自贤,自以无臣,久空大官。下官交乱,民无所附,唐氏伐之,共工以亡。犯难争权疑者死:昔有林氏、上衡氏争权,林氏再战弗胜,上衡氏伪义弗克,俱身死国亡。知能均而不亲,并重事君者危:昔有南氏2>有二臣贵宠,力钧3>势敌,竟进争权,下争朋党4>,君弗禁,南氏以分。昔有果氏好以新易故,故者疾怨,新故不和,内争朋党,阴事外权,有果氏以亡。

    (1) 典故或见于《尹文子》逸文。

    (2) 有南氏:古国名。

    (3) 钧:通「均」,相等。

    (4) 朋党:同类的人相互集结成党派,排除异己。〔参考资料〕 《尹文子》逸文(据《太平御览.卷四三二.人事部.智》引)两智不能相救,两贵不能相临,两辩不能相屈,力均势敌故也。

    典故说明

    「势均力敌」这个词语,一般用来指称双方势力与情势相当。在《逸周书.卷八.史记解》中有段话:「昔有南氏有二臣贵宠,力钧势敌,竟进争权,下争朋党,君弗禁,南氏以分。」其中的「钧」通「均」,和「敌」字一样都是等同的意思。整句话是说:以前在有南氏这个国家,有两个臣子极受君王宠信,双方权势相当,为了胜过对方,两人于是各自结党营私,明争暗斗,最后终于导致国家分裂。后来「势均力敌」这句成语就从这里演变而出,用来指双方力量情势相当,不分上下。「势均力敌」一语,有时亦作「力均势敌」,如《尹文子》逸文:「两智不能相救,两贵不能相临,两辩不能相屈,力均势敌故也。」便是描述双方力量相当,所以在智、贵、辩三方面都无法分出高下。

    书证

    01.晋.袁宏《后汉纪.卷二七》:「且傕汜小竖,樊稠庸儿,无他远略,又势均力敌,内难必作,吾乘其弊,事可图也。」

    02.《大宋宣和遗事.利集》:「自古至今,用兵者以曲直为胜负,南北两朝,势均力敌,安知尔非送死哉?」

    03.宋.司马光〈乞裁断政事劄子〉:「群目有所见不同,势均力敌,莫能相壹者,伏望陛下特留圣意,审察是非。」

    04.《朱子语类.卷八三.春秋.纲领》:「盖六国势均力敌,不敢先动。楚在春秋时,他国皆不及其强,向非威、文有以遏之,则周室为其所并矣。」

    05.明.冯梦龙《智囊补.卷六.明智部.亿中》:「诸将势均力敌,莫能相制。欲广相连结,则众心不同,其谋必泄;欲独起为变,则兵少力微,势必不成。」

    词典附录

    修订本参考资料:双方力量情势相当,不分上下。如:由于两队势均力敌,势必演出一场龙争虎斗。亦作力敌势均、力均势敌。

    【势均力敌】 是什么意思(来源:辞典修订版)

    双方力量情势相当,不分上下。如:「由于两队势均力敌,势必演出一场龙争虎斗。」也作「力敌势均」、「力均势敌」。

    【势均力敌】 是什么意思(来源:辞典简编版)

    双方力量或情势相当。

    【造句】两队势均力敌,难分高下。

智能起名
back_top