安贫乐道

拼音 ān pín lè dào语法 联合式
繁体 安貧樂道五笔
  • 成语解释:

    安于贫穷的境遇,乐于奉行自己信仰的道德准则。

  • 出自:

    《后汉书·韦彪传》:“安贫乐道;恬于进趣;三辅诸儒莫不慕仰之。”

  • 近义词:

    与世无争,安贫守道,乐道安命

  • 反义词:

    愤世嫉俗,胡作非为,为所欲为,不甘食贫,愤世妒俗

  • 与『安贫乐道』字的名字:

    卓安 千道 儒道 僮乐 傲安 偌安 倩安 俪安 佰安 佑道 佑乐 优乐 仟安 仙乐 仔安 众安 仑安 冠道 农安 勋乐 冕乐 冉乐 陌安 陌乐 郡安 邺安 医道 亓安 凉安 无道 丛安 且乐 七乐 乐译 乐致 乐磊 乐末 乐烁 乐堡 乐维 乐宛 乐侬 乐佩 乐卯 乐兜 乐冶 乐鼎 乐趣 乐醒 乐里

  • 详细解释:

    【安贫乐道】是什么意思(来源:成语词典版)

    释义

    能安于贫困的处境,并仍以信守道义为乐。语出《文子.上仁》。

    典源

    《文子.上仁》文子问:「仁义礼何以为薄于道德也?」老子曰:「为仁者必以哀乐论之,为义者必以取与明之。四海之内,哀乐不能遍;竭府库之财货,不足以赡万民。故知不如修道而行德,因天地之性,万物自正而天下赡,仁义因附。是以大丈夫居其厚,不居其薄。……德过其位者尊,禄过其德者凶。德贵无高,义取无多。不以德贵,窃位也。不以义取者,盗财也。圣人安贫乐道,不以欲1>伤生,不以利累己,故不违义而妄取2>。……」

    (1) 欲:欲望。

    (2) 妄取:随便拿取。

    典故说明

    《文子》又称《通玄真经》,为道家经典。〈上仁〉篇中有一段藉着文子与老子间的问答,以阐述道家所崇尚的自然无为。文子问:「为什么仁义礼等法则不如道德重要呢?」老子回答道:「行仁义者,不可能将其施为广布于天下,所以不如修道行德,顺应天地间的自然法则,那么不必有什么作为,万事万物便自然合于仁义了。……真正的圣贤之人,应该顺其自然,安于任何处境,即使贫困,也信守天道,不因求取额外的欲望或私利而损害了生机,当然也不会任意索求而违逆正道。」其实道家的中心思想便是自然无为。文子所揭示的即此理念,所以要人安于现况,即使贫困,也能乐于信守正道,不作他想,也就是所谓的「安贫乐道」了。后来「安贫乐道」演变为一句成语,用来比喻能安于贫困的处境,并仍以信守道义为乐。

    书证

    01.《文子.上仁》:「圣人安贫乐道,不以欲伤生,不以利累己,故不违义而妄取。」(源)

    02.《后汉书.卷二六.韦彪列传》:「安贫乐道,恬于进趣,三辅诸儒莫不慕仰之。」

    03.《乐府诗集.卷四三.相和歌辞一八.楚调曲下》:「安贫乐正道,师彼庄周。」

    04.《晋书.卷九一.刘兆列传》:「安贫乐道,潜心着述,不出门庭数十年。」

    05.《宋史.卷四四四.陈师道列传》:「师道高介有节,安贫乐道。」

    词典附录

    修订本参考资料:以信守道义为乐,而能安于贫困的处境。后汉书˙卷二十六˙韦彪传:安贫乐道,恬于进趣,三辅诸儒莫不慕仰之。晋书˙卷九十一˙儒林传˙刘兆传:安贫乐道,潜心着述,不出门庭数十年。或作乐道安贫、安贫守道。

    【安贫乐道】 是什么意思(来源:辞典修订版)

    以信守道义为乐,而能安于贫困的处境。《后汉书.卷二六.韦彪传》:「安贫乐道,恬于进趣,三辅诸儒莫不慕仰之。」《晋书.卷九一.儒林传.刘兆传》:「安贫乐道,潜心着述,不出门庭数十年。」也作「乐道安贫」、「安贫守道」。

    【安贫乐道】 是什么意思(来源:辞典简编版)

    以信守道义为乐,而能安于贫困的处境。

    【造句】他安贫乐道,即使三餐不继,也坚持做自己喜欢的事,绝不会汲汲于名利。

    【安贫乐道】是什么意思(来源:教育Wiki编版)

    1.出处

    《后汉书·杨彪传》:「安贫乐道,恬于进趣。」

    2.语译

    安于贫穷,以坚持自己的信念为乐。旧时士大夫所主张的为人处世之道。

    3.故事内容4.近义、反义词近义词

    守道安贫、 甘贫乐道

    反义词

    嫌贫爱富、 追逐荣华

    5.造句

    他安贫乐道,即使三餐不继,也坚持做自己喜欢的事,绝不会汲汲于名利。

智能起名
back_top