多难兴邦

拼音 duō nàn xīng bāng语法
繁体 多難興邦五笔
  • 成语解释:

    国家多患难,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促进内部团结,发愤图强,因而兴盛起来。 《左传 昭公四年》:“邻国之难,不 可虞也。或多难以固其国,启其疆土;或无难以丧其国,失其守宇。” 唐陆贽《论叙迁幸之由状》:“ 多难兴邦者,涉庶事之艰而知敕慎也。” 难(nàn)。

  • 出自:

    《左传·昭公四年》:“邻国之难,不可虞也。或多难以固其国,启其疆土;或无难以丧其国,失其守宇。”

  • 与『多难兴邦』字的名字:

    博兴 南邦 卓邦 健邦 修多 修邦 亿兴 亿邦 众兴 众邦 凯多 凯邦 邦霆 邦齐 邦锴 邦铧 邦程 邦璋 邦瑶 邦琪 邦珺 邦玥 邦晔 邦昊 邦特 邦格 邦栩 邦杭 邦朵 邦熠 邦赢 邦怡 邦纳 邦溢 邦尼 邦峻 邦屿 邦屹 邦嫩 邦娅 邦妤 邦骄 邦骁 邦嘉 邦奕 邦迪 邦卓 邦克 邦伽 邦任

  • 详细解释:

    【多难兴邦】是什么意思(来源:成语词典版)

    释义

    国家多难,则上下团结奋发,促使邦国更加兴盛。语本《左传.昭公四年》。

    典源

    《左传.昭公四年》春,王正月,许男如楚,楚子止之;遂止郑伯,复田江南,许男与焉。使椒举如晋求诸侯,(郑、许)二君待之。……晋侯欲勿许。司马侯曰:「不可。……」(公)曰:「晋有三不殆,其何敌之有?国险而多马,齐、楚多难,有是三者,何乡而不济?」对曰:「恃险与马而虞邻国之难,是三殆也。四岳、三涂、阳城、大室、荆山、中南,九州之险也,是不一姓。冀之北土,马之所生,无兴国焉。恃1>险2>与马,不可以为固也,从古以然。是以先王务3>修德音以亨神人4>,不闻其务5>险与马也。邻国之难,不可虞6>也。或多难以固其国,启其疆土;或无难以丧其国,失其守宇7>。若何虞难?齐有仲孙之难而获桓公,至今赖之。晋有里、之难而获文公,是以为盟主。卫、邢无难,敌亦丧之。故人之难,不可虞也。恃此三者,而不修政德,亡于不暇,又何能济?君其许之!纣作淫虐,文王惠和,殷是以陨,周是以兴,夫岂争诸侯?」

    (1) 恃:依赖、依仗。

    (2) 险:险要的地势。

    (3) 务:尽力从事。

    (4) 亨神人:亨神人,指人、神相通;通达人神,可得人和、获天助。亨,通达。

    (5) 务:追求。

    (6) 虞:料想、猜测。

    (7) 守宇:所守的领域。

    典故说明

    据《左传.昭公四年》载,春秋时,楚灵王遣椒举为使,想请晋国协助邀集诸侯参加会盟,晋平公想拒绝,司马侯劝他答应下来,晋平公却说:「我们有险要可守,又有优良的战马可用,齐国和楚国却是多灾多难。握有这三个有利的条件,我们就所向无敌了,没什么好怕的。」司马侯说:「您这样想是很危险的。自古以来,想倚仗险要地势、战马,和邻国的灾难来取胜,是三件危险的事。古代的圣王都是以尽力修养德行和上天交通,没听说他们会专门依恃险要的地势与战马的。而邻国的灾难,也是不可猜测的。也许因为国家多难,反而使国防更为巩固,疆土更为扩大;也许因为国家无难,反而招致灭亡,失掉疆土。所以邻国是否有难,您一定不可任意猜测。」晋平公听了,便答应了楚王的要求。后来「多难兴邦」这句成语就从这里演变而出,用来指国家多难,则上下团结奋发,促使邦国更加兴盛。

    书证

    01.唐.陆贽〈论叙迁幸之由状〉:「无难失守者,忽万机之重而忘忧畏也;多难兴邦者,涉庶事之艰而知敕慎也。」

    02.明.卢象昇〈请讨贼疏〉:「我皇上御极以来,敬天法祖,勤政恤民,……多难兴邦,殷忧启圣,以其时考之则可矣。」

    03.清.唐甄《潜书.思愤》:「且夫古之人,沮抑志奋,困厄学成。或内宁而启乱,或多难以兴邦。」

    词典附录

    修订本参考资料:语本左传˙昭公四年:邻国之难,不可虞也,或多难以固其国,启其疆土;或无难以丧其国,失其守宇。国家多难,上下戒慎恐惧,奋发有为,戮力同心,使邦国复兴。唐˙陆贽˙论叙迁幸之由状:多难兴邦者,涉庶事之艰而知敕慎也。

    【多难兴邦】 是什么意思(来源:辞典修订版)

    语本《左传.昭公四年》:「邻国之难,不可虞也,或多难以固其国,启其疆土;或无难以丧其国,失其守宇。」国家多难,上下戒慎恐惧,奋发有为,戮力同心,使邦国复兴。唐.陆贽〈论叙迁幸之由状〉:「多难兴邦者,涉庶事之艰而知敕慎也。」

    【多难兴邦】 是什么意思(来源:辞典简编版)

    国家多灾多难,反而能促使全国上下团结同心,奋发图强,从而使国家兴盛起来。语本《左传.昭公四年》。

    【造句】在这国际空间紧缩,风雨飘摇的时局中,正可考验我们多难兴邦,同舟共济的决心。

智能起名
back_top