痛心疾首

拼音 tòng xīn jí shǒu语法 联合式
繁体 痛心疾首五笔 UNUU
  • 成语解释:

    形容痛恨到了极点。《左传·成公十三年》:“诸侯备闻此言,斯是用痛心疾首,昵就寡人。” 疾首:头痛。

  • 出自:

    《左传·成公十三年》:“诸侯备闻此言;斯是痛心疾首;昵就寡人。”

  • 近义词:

    疾首蹙额,深恶痛绝,切齿痛恨,伤心疾首,捶胸顿足,咬牙切齿,深恶痛疾

  • 反义词:

    赏心悦目,感恩戴德

  • 与『痛心疾首』字的名字:

    博心 半心 克疾 修心 俪心 信心 佛心 佑心 伽心 传心 仪心 卿心 亘心 利心 无疾 丝首 了心 昊心 玥心 娅心 曦心 凝心 菡心 涵心 晗心 竣心 棠心 棋心 勇心 凤心 厚心 乾首 万心 首翰 首尔 首鼎 首领 首要 首科 首恩 首炜 首润 首富 首宾 首宪 首尉 首博 首信 首功 首阳

  • 详细解释:

    【痛心疾首】是什么意思(来源:成语词典版)

    释义

    疾首,头痛。心中痛恨到头都痛了。比喻痛恨到极点。语出《左传.成公十三年》。△「咬牙切齿」、「深恶痛绝」

    典源

    《左传.成公十三年》1>夏四月戊午,晋侯使吕相绝秦,曰:「昔逮我献公及穆公相好,戮力同心,申之以盟誓,重之以昏姻。……君来赐命曰:『吾与女伐狄。』寡君不敢顾昏姻,畏君之威,而受命于吏。君有二心于狄,曰:『晋将伐女。』狄应且憎,是用告我。楚2>人恶3>君之二三其德4>也,亦来告我,曰:『秦5>背令狐之盟6>,而来求盟于我。昭告昊天上帝、秦三公7>、楚三王8>,曰:「余虽与晋出入9>,余唯利是视10>。」不谷11>恶其无成德,是用宣之,以惩不壹12>。』诸侯备闻此言,斯是用痛心疾首,昵就13>寡人14>。寡人帅以听命,唯好是求15>。君若惠顾诸侯,矜哀寡人,而赐之盟,则寡人之愿也。其承宁诸侯以退,岂敢徼乱?君若不施大惠,寡人不佞,其不能诸侯退矣。敢尽布之执事,俾执事实图利之!」秦桓公既与晋厉公为令狐之盟,而又召狄与楚,欲道以伐晋,诸侯是以睦于晋。

    (1) 典故或见于《诗经.小雅.小弁》。

    (2) 楚:周成王封熊绎于楚,春秋时称王,为战国七雄之一。地辖今湖南、湖北、安徽、浙江及河南南部,后为秦所灭。

    (3) 恶:音ㄨˋ,憎恨、讨厌。

    (4) 二三其德:形容意志不坚,反覆无常。见「二三其德」。

    (5) 秦:春秋时国名。周孝王封伯益之后于秦,地约在今甘肃省天水县。庄公时徙居大丘,地约在今之陕西省兴平县东南的槐里城。到了战国孝公时定都咸阳,直到秦王政二十六年(公元前221)统一天下,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帝国。

    (6) 令狐之盟:春秋鲁成公十一年,秦、晋两国因为边界问题在令狐这个地方订立的盟约。令狐,春秋时晋地,故城约在今山西省临猗县一带。

    (7) 三公:指秦穆公、秦康公、秦共公。

    (8) 三王:指楚成王、楚穆王、楚庄王。

    (9) 出入:结交来往。

    (10) 唯利是视:一心一意只追求利益。

    (11) 不谷:不善,古代君侯之谦称。此处指楚国君王。

    (12) 惩不台:责罚行事不专一的人。

    (13) 昵就:亲近。

    (14) 寡人:寡德的人。古代国君之谦称。此处指晋侯。

    (15) 唯好是求:只求修好。好,音ㄏㄠˇ。

    典故说明

    据《左传.成公十三年》载,春秋时代鲁成公十三年四月,因为秦国违背双方在令狐订立的盟约,于是晋侯派吕相出使秦国,目的是断绝两国的盟友关系。吕相传达的内容大致上说:「晋献公和秦穆公时,两国关系十分密切,不但订立盟约,还结为姻亲。之后秦穆公又帮助在外流亡的晋公子重耳,返国当上国君。但是两国为了国界的问题,秦国的态度反覆,时常来犯。为了解决纷争,最后两国订立『令狐之盟』,没想到秦国不但背弃盟约,并且和楚国结盟,对上天和秦国、楚国的历代先君盟誓说:『秦国虽然和晋国结交往来,但只追求利益,不顾其他。』事实上,楚人厌恶秦国的反覆无常,于是转告晋国,要好好惩罚意志不专一的秦国。其他诸侯知道这件事后,也都痛恨秦国到了极点,大家都来亲近晋国。晋国要秦国做个了断,是要战争还是要和平共处。」同年五月,晋国和诸侯国联军,打败秦国。后来原文中的「痛心疾首」演变为成语,用来指痛恨到极点。

    书证

    01.《左传.成公十三年》:「诸侯备闻此言,斯是用痛心疾首,昵就寡人。」(源)

    02.《后汉书.卷四.孝和孝殇帝纪.孝和帝》:「比年不登,百姓虚匮。京师去冬无宿雪,今春无澍雨,黎民流离,困于道路。朕痛心疾首,靡知所济。」

    03.《晋书.卷六一.周浚列传》:「不知顗有余责,独负殊恩,为朝廷急于时务,不暇论及?此臣所以痛心疾首,重用哀叹者也。」

    04.晋.潘岳〈杨仲武诔并序〉:「临命忘身,顾恋慈母。哀哀慈母,痛心疾首。」

    05.《宋书.卷五三.庾登之列传》:「臣每念圣化中有此事,未尝不痛心疾首。」

    06.唐.吴兢《贞观政要.卷二.任贤》:「往者国家草创,突厥强梁,太上皇以百姓之故,称臣于颉利,朕未尝不痛心疾首,志灭匈奴,坐不安席,食不甘味。」

    07.《朱子语类.卷一○九.朱子.论取士》:「最切害处,是轻德行,毁名节,崇智术,尚变诈,读之使人痛心疾首。」

    08.《宋史.卷三八八.陈槖列传》:「金人多诈,和不可信。且二圣远狩沙漠,百姓肝脑涂地,天下痛心疾首。」

    09.《辽史.卷三○.天祚皇帝本纪四》:「金以臣属,逼我国家,残我黎庶,屠翦我州邑,使我天祚皇帝蒙尘于外,日夜痛心疾首。」

    10.明.焦竑《玉堂丛语.卷二.筹策》:「有血气者,宜痛心疾首而食不下咽也,更有何说!」

    词典附录

    修订本参考资料:痛恨、怨恨到极点。左传˙成公十三年:诸侯备闻此言,斯是用痛心疾首,昵就寡人。亦作疾首痛心。

    【痛心疾首】 是什么意思(来源:辞典修订版)

    痛恨、怨恨到极点。《左传.成公十三年》:「诸侯备闻此言,斯是用痛心疾首,昵就寡人。」也作「疾首痛心」。

    【痛心疾首】 是什么意思(来源:辞典简编版)

    痛恨、怨恨到极点。

    【造句】对于共产制度的枉顾人权,大家都感到痛心疾首,愤恨不已。

    【痛心疾首】是什么意思(来源:教育Wiki编版)

    解释

    用来形容内心怨恨到了极点。

    出处

    君来赐命曰:「吾与女伐狄。」寡君不敢顾昏姻,畏君之威,而受命于吏。君有二心于狄,曰:「晋将伐女。」狄应且憎,是用告我。楚人恶君之二三其德也,亦来告我,曰:「秦背令狐之盟,而来求盟于我。昭告昊天上帝、秦三公、楚三王,曰:「余虽与晋出入,余唯利是视。」不谷恶其无成德,是用宣之,以惩不壹。」诸侯备闻此言,斯是用痛心疾首,昵就寡人。寡人帅以听命,唯好是求。君若惠顾诸侯,矜哀寡人,而赐之盟,则寡人之愿也。其承宁诸侯以退,岂敢徼乱?君若不施大惠,寡人不佞,其不能诸侯退矣。敢尽布之执事,俾执事实图利之!」秦桓公既与晋厉公为令狐之盟,而又召狄与楚,欲道以伐晋,诸侯是以睦于晋。(《左传.成公十三年》)

    故事

    春秋时代,秦、晋两国是邻居也是姻亲。秦国一向对晋国有恩惠,秦穆公曾扶助晋圉(晋怀公)、晋重耳(晋文公)继任晋国国君,稳定了晋国政局。在晋国发生饥荒时,秦国也大方的拿粮食去帮助晋国。不过,晋国却没有相对的回报秦国的恩德。当晋怀公即位后,就食言了要割五座城池给秦国当谢礼的承诺。秦国在粮食援助晋国的来年,秦国也发生了饥荒,但晋国却残忍的不予援救。因此,两国关系也就越来越不好。后来秦国因偷袭郑国失败,在返国途中却遭到晋国设计攻击,几近全军覆没。从此秦晋双方交恶,长年处在战争状态,自文公二年到宣公十五年,秦、晋两国间爆发了十次战争,但都是晋国略占上风。秦国为了和晋国相抗衡,就和楚国、狄部落结盟,这让晋国倍感威胁。于是,在成公十一年时,两国协调和谈,并签下盟约。但签订不久后,秦国又打算联合楚国和狄部落攻打晋国。晋国得知消息后,便召集了齐、卫、宋、郑、邾、滕、曹伯等国,准备反击秦国。因此在开打之前,也就是鲁成公十三年四月初五,晋厉公派吕相出使秦国断交,吕相所传递内容大概是说:从前晋献公和秦穆公两人在位时,同心合力相互友好,不但订立盟约,还结为姻亲来加深两国关系。后来晋国发生动乱时,也全靠穆公帮助才得以安定,这是穆公对晋国的恩惠。而我们晋文公回国即位后,就亲自戴盔披甲,历经重重艰险,征服了东方诸侯国,并带他们来听从秦国,这也已足够用来报答穆公的恩泽了。晋文公辞世后,秦国发兵侵袭与晋国同盟的郑国和滑国,引发了殽之战,秦军因而才会在殽山谷中计被晋国歼灭。从此之后,秦国就一面联楚抗晋,又一面和晋国多次交战,陆续爆发了令狐之战、河曲之战、辅氏之战等。两国从此断绝往来,这些都是秦国应该负责的。虽然如此,晋国还是希望和秦国恢复邦交,也因顾念两国往日友谊,才在两年前再度跟秦国和谈,订下了「令狐之盟」,没想到盟约才订不久,秦国便背誓毁约。白狄和秦国都在雍州,是君王您的仇敌,但却是晋国的姻亲。君王您赐给晋国的命令说:「我们和你们一起攻打狄人。」我们晋国君顾不得与白狄的姻亲关系,畏惧您的君威,接受君王使臣进攻狄人的命令。但您却又向狄人示好,对他们说:「晋国将要攻打你们。」狄人厌恶你们的做为,因此告诉我们。楚国同样憎恨君王您反覆无常,也来告诉我们,说:「秦国背弃令狐盟约,并向我们要求结盟。他们对上天、秦国三位先公及楚国的三位先王宣誓说:「秦国虽然和晋国有往来,但秦国只追求利益,其它都不顾。」我讨厌他们的态度反覆,因此把这些事宣扬开来,藉以惩罚意志不专一的秦国。」诸侯们全都听到了,也因此感到痛恨到了极点,便都来和我亲近。我现在率领诸侯们前来听命,只要求能重修盟好。君王您若肯顾念诸侯们,怜悯寡人,赐予我们缔结盟约,这也就是我的心愿了。我将让诸侯们平稳的退走,怎么敢自招灾祸呢?但如果君王您不愿施行大恩德,恐怕我也无法使诸侯们退走了。我谨将一切意见向您左右执事公布,望请他们考虑如何才能对秦国有利!」同年的五月,晋国率领诸侯联军,将秦军击溃。从此以后,秦国也没有能力再犯东方,晋国也就将秦国的威胁彻底消灭了。原文中的「痛心疾首」后来就演变为成语,用来形容内心怨恨到了极点。

    补充

    近义词:咬牙切齿;深恶痛绝;恨之入骨

    实例

    兄弟俩人为了争夺家产,闹到对簿公堂,实在让人看了痛心疾首。

    参考资料

    文化课教材(高级):痛心疾首(成语故事)

智能起名
back_top