声名狼藉

拼音 shēng míng láng jí语法 主谓式
繁体 聲名狼藉五笔
  • 成语解释:

    《史记·蒙恬列传》司马贞索隐:“言其恶声狼藉,布于诸国。” 后用声名狼藉形容人的名声坏到了不可收拾的地步。狼藉(jí):乱七八糟。

  • 出自:

    清·黄小配《 廿载繁华梦》:“因汪太史平日声名狼藉;最不见重于官场。”

  • 近义词:

    名誉扫地,斯文扫地,遗臭万年,臭名昭著,身废名裂,遗臭万代,臭名昭着,臭名远扬,身败名裂,过街老鼠

  • 反义词:

    流芳百世,名闻遐迩,地望高华,拜将封侯,名垂青史

  • 与『声名狼藉』字的名字:

    去声 博声 午声 彦声 原声 靓声 超声 笙声 齐声 睿声 毓声 镇声 期声 瑜声 梓声 炳声 圣声 声瑶 声韶 声霖 声笙 声颖 声皓 声瑞 声泰 声晟 声烨 声洋 声泽 声宣 声弘 声志 佑声 宛声 瑞名 玲名 波名 声煜 巍名 峰名 好名 宝名 安名 名深 萍名 莉名 叔名 博名 倩名 云名

  • 详细解释:

    【声名狼藉】是什么意思(来源:成语词典版)

    释义

    「声名狼藉」之「狼藉」,亦作「狼籍」。传说狼群常在草地上卧息,离去时常将睡过的草地弄得一片凌乱以灭迹。「声名狼藉」引申来比喻名声非常恶劣。语本《史记.卷八八.蒙恬列传》唐.司马贞.索隐。△「身败名裂」

    典源

    《史记.卷八八.蒙恬列传》唐.司马贞.索隐言其恶声狼籍,布于诸国。而刘氏曰「诸侯皆记其恶于史籍」,非也。

    典故说明

    「声名狼藉」原作「恶声狼籍」。比喻名声非常恶劣。在《史记.卷八八.蒙恬列传》中,记述了蒙恬和他弟弟蒙毅的事迹。他们都是秦国的功臣,为秦始皇兼并六国,立下许多汗马功劳,受到秦始皇的宠信;但秦始皇驾崩后,胡亥继位,听信赵高的谗言,命令蒙毅自杀。蒙毅对传命的使者说:「从前秦穆公杀了三位良臣,判处百里奚以不应得的罪名,所以得到『缪』的諡号(諡法:「伤人蔽贤曰『缪』」。后通作「穆」。);秦昭襄王杀白起;楚平王杀伍奢;吴王夫差杀伍子胥。这四个国君,都犯了错杀重臣的过错,而遭到天下人的非议,被视为昏君,因此『籍于诸侯』。请好好考虑,千万别滥杀忠良!」但是使者知道胡亥的心意,所以还是把蒙毅杀了。司马贞看了《史记》,对「籍于诸侯」作了注解:「恶声狼籍,布于诸国。」就是说那些昏君滥杀忠臣的恶名,遍布各国。后来「声名狼藉」这句成语就从这里演变而出,用来比喻名声非常恶劣。主于「狼藉」一词,见于《史记.卷一二六.滑稽列传.淳于髡》:「日暮酒阑,合尊促坐,男女同席,履舄交错,杯盘狼藉。」《通俗编.兽畜》引唐.苏鹗《苏氏演义》:「狼藉草而卧,去则灭乱;故凡物之纵横散乱者,谓之『狼藉』。」

    书证

    01.清.张集馨《道咸宦海见闻录.丁巳五十八岁》:「明绪脾气甚大,每无理之来,余更下气柔声,不与计较,而相见倍加亲切。外间声名狼藉,来告者甚多。」

    02.《二十载繁华梦.第三三回》:「因汪太史平日声名狼藉,最不见重于官场,日前新督帅参劾劣绅十七名,实以汪某居首。」

    03.《清史稿.卷三二二.尹壮图列传》:「各督抚声名狼藉,吏治废弛。臣经过地方,体察官吏贤否,商民半皆蹙额兴叹。」

    词典附录

    修订本参考资料:比喻名声非常恶劣。清史稿˙卷三二二˙尹壮图传:各督抚声名狼藉,吏治废弛。臣经过地方,体察官吏贤否,商民半皆蹙额兴叹。

    【声名狼藉】 是什么意思(来源:辞典修订版)

    比喻名声非常恶劣。《清史稿.卷三二二.尹壮图传》:「各督抚声名狼藉,吏治废弛。臣经过地方,体察官吏贤否,商民半皆蹙额兴叹。」

    【声名狼藉】 是什么意思(来源:辞典简编版)

    狼藉,散乱不整齐的样子,引申为破败得不可收拾。声名狼藉形容名声非常恶劣。

    【造句】此人声名狼藉,还是少跟他在一起。

智能起名
back_top