退避三舍

拼音 tuì bì sān shè语法 补充式
繁体 退避三捨五笔 VNDW
  • 成语解释:

    春秋时,晋国同楚国在城濮(在今山东鄄城西南)作战,晋文公遵守以前的诺言,把军队撤退九十里(见于《左传·僖公二十八年》;舍:古代行军三十里为一舍)。后用来比喻对人让步,不与相争。

  • 出自:

    《左传·僖公二十三年》:“战国时晋国国君重耳在与楚军交战中;信守当年立下的诺言开战前先退军九十里。”

  • 近义词:

    委曲求全,避君三舍,远而避之,望而生畏,退徙三舍

  • 反义词:

    针锋相对,锋芒毕露,长驱直入,争权夺利,挺身而出,你追我赶,以牙还牙,迎头赶上,周旋到底,迎难而上

  • 与『退避三舍』字的名字:

    七舍 韵三 舒舍 厚三 予舍 静舍 简舍 相三 童三 爱舍 愈舍 景三 浮舍 三肇 三坤 姗三 舍雾 舍莹 舍果 带三 逸三 宗三 卫三 三剑 三世 太三 三焕 哈三 仪三 三钦 三名 廷三 三容 祖三 锡三 三柱 三余 三吾 三锁 三瑞 三秋 三康 三好 三根 三富 三复 三彪 万三 用三 三兴

  • 详细解释:

    【退避三舍】是什么意思(来源:成语词典版)

    释义

    舍,古人以三十里为一舍。「退避三舍」指作战时,将部队往后撤退九十里。◎语本《左传.僖公二十三年》。后用「退避三舍」比喻主动退让,不与人相争。

    典源

    ◎1《左传.僖公二十三年》(重耳)及楚,楚子飨之1>,曰:「公子若反2>晋国,则何以报不谷3>?」对曰:「子女玉帛则君有之,羽毛齿革4>则君地生焉。其波及5>晋国者,君之余也,其何以报君?」曰:「虽然,何以报我?」对曰:「若以君之灵6>,得反晋国,晋、楚治兵7>,遇于中原,其辟君三舍8>。若不获命9>,其左执鞭弭10>、右属櫜鞬11>,以与君周旋12>。」子玉请杀之。楚子曰:「晋公子广而俭,文而有礼。其从者肃而宽,忠而能力。」晋侯无亲,外内恶之。吾闻姬姓,唐叔之后,其后衰者也,其将由晋公子乎?天将兴之,谁能废之,违天必有大咎。」乃送诸秦。

    (1) 楚子飨之:楚庄王以酒宴款待晋国公子重耳。楚子,指楚庄王(?~公元前591),春秋时楚国国君,名侣。有雄才,任用伍举、苏从,励精图治,国势大张,灭庸克宋,伐陈围郑,与晋争霸,为春秋五霸之一。在位二十三年,諡庄。飨,音ㄒ|ㄤˇ,以盛宴款待宾客。

    (2) 反:通「返」,回到。

    (3) 不谷:不善,古代君侯自谦之词。

    (4) 羽毛齿革:珍禽异兽的鸟羽、兽毛、象牙和皮革。

    (5) 波及:泽及、影响到。

    (6) 灵:威灵。

    (7) 治兵:出兵,指开启战端。

    (8) 辟君三舍:避开楚军,后退九十里。辟,音ㄅ|ˋ,通「避」,躲开、回避。三舍,即九十里,古人以三十里为一舍。

    (9) 获命:得到允许。

    (10) 左执鞭弭:左手拿着马鞭和弓。鞭,马鞭。弭,音ㄇ|ˇ,没有装饰而末端以骨、角镶嵌的弓。

    (11) 右属櫜鞬:右边佩带弓箭袋。属,音ㄓㄨˇ,佩、系。櫜鞬,音ㄍㄠ ㄐ|ㄢ,装武器的袋子。

    (12) 周旋:辗转追逐。此指应战。

    ◎2《左传.僖公二十八年》公说,乃拘宛春于卫,且私许复曹、卫。曹、卫告绝于楚。子玉怒,从晋师。晋师退。军吏曰:「以君辟臣,辱也。且楚师老矣,何故退?」子犯曰:「师直为壮,曲为老,岂在久矣?微楚之惠不及此,退三舍辟之,所以报也。背惠食言,以亢其雠,我曲楚直。其众素饱,不可谓老。我退而楚还,我将何求?若其不还,君退臣犯,曲在彼矣。」退三舍。楚众欲止,子玉不可。

    典故说明

    据《左传.僖公二十三年》载,春秋时,晋献公宠爱骊姬,骊姬为了让亲生儿子奚齐当上太子,设计害死了原来的太子申生,接着又怂恿晋献公派兵捉拿另外二个儿子重耳、夷吾,两人于是先后逃奔出国。后来晋献公过世,奚齐也被臣下所杀,这时逃亡国外的夷吾则回国继位为国君,即晋惠公。晋惠公害怕重耳会回国谋夺君位,于是派人暗杀重耳。此时重耳则是在国外继续着流亡的日子,其间经过许多国家,但大部分国家的君王对他都不怎么礼遇。最后到了楚国,楚庄王以酒宴盛情款待,并且问说:「将来你如果回到晋国当上国君,将要如何报答我呢?」重耳说:「奴仆和玉帛,楚国本来就有;珍禽异兽的羽毛皮革,则是楚国的特产。这些东西您多得是,我实在是不知该怎么回报您!」楚庄王说:「虽然如此,还是说说可以报答我的方式吧!」重耳于是回答说:「假使托您的福,让我得以回到晋国,万一将来晋、楚之间发生战争,双方军队相遇于中原,那我一定会要我的军队向后撤退九十里,来报答您的恩惠。如果这样还不能得到您的谅解,楚军仍然继续进攻,那我也只好拿起弓箭,和您相对抗了。」后来从言里的原文「辟君三舍」演变出「退避三舍」这句成语,用来比喻主动退让,不与人相争。

    书证

    01.明.李开先〈遵岩王参政传〉:「仲子生有奇资灵性,……年十三四,不惟尽通举子业,而且多读古人书,受学于媿虚易时中,媿虚谓当退避三舍。」

    02.《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.第四二回》:「我笑道:『我说姊姊不过,只得退避三舍了。』」

    03.《儿女英雄传.第三九回》:「曾、仲两个依然是一般盛气相向,一边狂态逼人,把个冉望华直吓得退避三舍。」

    04.《隋唐演义.第四六回》:「徐懋功道:『弟前往寨中晤刘文静兄,盛称吾兄文章经济,才识敏达,世所罕有。今日到此,弟当退避三舍矣!』」

    05.《儒林外史.第一○回》:「贤侄少年如此大才,我等俱要退避三舍矣。」

    06.《镜花缘.第五六回》:「可见二位姐姐学问,非独本郡众人所不能及,即天下闺才,亦当退避三舍哩。」

    词典附录

    修订本参考资料:比喻遇到实力很强的对手,为避免正面冲突折损太多,乃主动让步,不与人争。见辟君三舍条。儒林外史˙第十回:贤侄少年如此大才,我等俱要退避三舍矣。镜花缘˙第五十六回:非独本郡众人所不能及,即天下闺才,亦当退避三舍哩!

    【退避三舍】 是什么意思(来源:辞典修订版)

    比喻遇到实力很强的对手,为避免正面冲突折损太多,乃主动让步,不与人争。参见「辟君三舍」条。《儒林外史.第一○回》:「贤侄少年如此大才,我等俱要退避三舍矣。」《镜花缘.第五六回》:「非独本郡众人所不能及,即天下闺才,亦当退避三舍哩!」

    【退避三舍】 是什么意思(来源:辞典简编版)

    舍,古代行军时每三十里就停下来休息;三舍指九十里。退避三舍指为避免正面冲突或因害怕而主动让步逃避,不与对方相抗。语出《左传.僖公二十三年》。

    【造句】那位老师因为面貌严肃,上课时又严厉,许多学生看见他都退避三舍,唯恐被他叫住训话。

    【退避三舍】是什么意思(来源:教育Wiki编版)

    一.注解退避:退让回避。舍:古代三十里为一舍。二.释义春秋晋国的太子重耳逃亡经过楚国,楚成王隆重地招待了他,楚王问他以后如果回国当上了国王,将如何报答楚国,重耳表示万一两国之间发生战争,就会主动退避九十里。原指为了报答恩惠而主动退让,以免跟对方发生冲突。后来主要指自知力量不足而退让。三.语源《左传·僖公二十三年》:“若以君之灵(福气),得反(返回)晋国;晋、楚治兵(打仗),遇于中原,其辟(避)君三舍。”四.例子对这种不讲道理的人,我们只能退避三舍。五.故事据《左传.僖公二十三年》载,春秋时,晋献公宠爱骊姬,骊姬为了让亲生儿子奚齐当上太子,设计害死了原来的太子申生,接着又怂恿晋献公派兵捉拿另外二个儿子重耳、夷吾,两人于是先后逃奔出国。后来晋献公过世,奚齐也被臣下所杀,这时逃亡国外的夷吾则回国继位为国君,即晋惠公。晋惠公害怕重耳会回国谋夺君位,于是派人暗杀重耳。此时重耳则是在国外继续着流亡的日子,其间经过许多国家,但大部分国家的君王对他都不怎么礼遇。最后到了楚国,楚庄王以酒宴盛情款待,并且问说:「将来你如果回到晋国当上国君,将要如何报答我呢?」重耳说:「奴仆和玉帛,楚国本来就有;珍禽异兽的羽毛皮革,则是楚国的特产。这些东西您多得是,我实在是不知该怎么回报您!」楚庄王说:「虽然如此,还是说说可以报答我的方式吧!」重耳于是回答说:「假使托您的福,让我得以回到晋国,万一将来晋、楚之间窗uo生战争,双方军队相遇于中原,那我一定会要我的军队向后撤退九十里,来报答您的恩惠。如果这样还不能得到您的谅解,楚军仍然继续进攻,那我也只好拿起弓箭,和您相对抗了。」后来从言里的原文「辟君三舍」演变出「退避三舍」这句成语,用来比喻主动退让,不与人相争。

智能起名
back_top